|
寿光海而思智数种苗中心:以数字技术筑牢智慧农业根基在智慧农业加速渗透农业全产业链的今天,种苗作为农业生产的“最初一公里”,其培育模式的革新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深度与广度。位于寿光的海而思智能数字化种苗中心,以“数字化+智能化”重构传统育苗体系,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打造出全国领先的智慧育苗样板,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从“种苗”开始的核心支撑。 七年深耕再出发:以初心破局传统育苗困局 “传统育苗产业太需要一场技术革新了。”初见海而思(山东)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凯,这位深耕农业领域多年的“新农人”开门见山,话语里满是对行业现状的思考与突破的决心。毕业工作7年后,他毅然选择创业,正是源于对传统育苗产业“技术停滞、模式固化”的深刻洞察。 “过去的育苗,全靠老经验:温度高了手动掀膜,湿度低了人工洒水,嫁接愈合要看天气脸色,技术传承全凭‘师徒口传心授’。”王文凯坦言,传统模式不仅效率低下,更让种苗品质难以稳定,“行业里甚至存在低水平竞争,大家比的不是技术和品质,而是谁的成本更低、价格更廉。这样下去,种苗作为农业的‘芯片’,怎么能支撑起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他看来,种苗行业藏着太多可以创新的空间:“从种子到种苗,每一个环节都能通过技术优化提升效率。比如环境调控能不能更精准?专家经验能不能变成可复制的标准?跨区域管理能不能更高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创业的起点。” 带着这份“让种苗产业换个活法”的初心,王文凯创办了海而思(山东)种苗有限公司,并在寿光打造了智能数字化种苗中心。如今,这座中心已成为全国种苗数字化的标杆——从这里走出的种苗,不仅带着“科技基因”,更赢得了市场的认可。“现在公司的排单已经到了11月,越来越多种植户和农业企业认可数字化育苗的价值。”王文凯的语气里,藏不住对这份坚持的欣慰。 ![]() ![]() 数字化技术:重塑种苗培育的“智慧基因” 传统农业长期依赖经验传承,育苗环节更是“看天吃饭”——温光水气的调控凭感觉,嫁接愈合的成败靠天气,技术标准的统一难实现。海而思智能数字化种苗中心的突破,始于对这一困境的系统性破解:以数字化技术为纽带,将“经验”转化为“数据”,将“人工”升级为“智能”,构建起全流程可控、可追溯、可优化的智慧育苗模式。 数字化农业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准传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要素的精准管控。海而思智能数字化种苗中心深谙此道,通过配置物联网平台、大数据云平台、智能控制中心三大核心系统,将精准传感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等融入种苗培育的每一个环节:从种子萌发到成苗出厂,棚内的温度、光照、湿度、气体浓度等环境数据被实时采集,种苗的株高、叶片数、根系发育等生长数据被动态监测,再结合当地气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让每一株种苗的生长都有“数据可循”。 这种“数据驱动”的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育苗“靠经验、凭感觉”的粗放形态。例如,在水肥管理中,数字化水肥监测系统会根据种苗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结合土壤肥力数据精准计算水肥配比,通过智能设备自动施用,既避免了传统模式中“大水大肥”造成的资源浪费,又确保了种苗生长的“营养均衡”;在生长监测中,计算机视觉技术替代人工巡检,通过图像识别实时捕捉种苗的生长状态,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或生长异常,系统会立即预警,为技术人员提供精准干预的依据。 作为国内首创纸钵大苗生产技术的企业,海而思更是将数字化技术与特色育苗技术结合,实现了80mm纸钵大苗的商业化生产。这种大苗不仅为种植端带来显著的产量提升,更通过标准化的培育流程,成为破解种苗行业“低质低价”不良竞争的有效手段——数字化技术确保了每一批纸钵大苗的品质稳定,让“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则在种苗行业落地生根。 “种苗大脑”:智慧育苗的“决策中枢” 2023年,海而思在寿光建立的种苗数字化云平台及全国首个种苗智能化控制中心“种苗大脑”,标志着其智慧育苗体系进入“自主学习”的新阶段。这一系统如同种苗培育的“智慧中枢”,通过数据积累与深度学习,持续优化育苗方案,让智慧农业从“被动响应”迈向“主动预判”。 “种苗大脑”的核心逻辑,是将分散的“技术经验”转化为系统的“数字智慧”。其通过物联网平台连接海而思分布在全国的4个育苗基地,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种苗养护数据(如浇水频率、施肥量、环境调控参数)、生长数据(如成苗率、生长周期)与当地气象数据(温度、降水、光照时长)整合入库,形成庞大的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系统模拟种苗技术专家的调控逻辑,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一线技术人员推送参考性技术方案。 更关键的是,“种苗大脑”具备“自我进化”的能力。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参考方案进行修正后,系统会记录这些调整并进行深度学习,不断优化数据分析模型,让方案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持续提升。 按照规划,“种苗大脑”将用三年时间完成番茄、辣椒、黄瓜、叶菜等主要种苗作物的数据积累与模型训练,初步实现种苗工厂的智能化育苗。届时,系统不仅能为技术人员提供精准方案,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工决策,让育苗过程从“技术人员主导”转向“人机协同”,大幅降低对资深专家的依赖,为智慧育苗的规模化推广扫清技术障碍。 |